唐家良(原怀化医专副校长)
多少往事,已成故事,点点滴滴,难以忘记。有些精神,历久弥新,无比珍贵,给人几多感动,几多启迪,就如故事里的精神,精神凝炼的故事,不因时光流失而失色,却因岁月沉淀而增辉,回头看,正是无数个“昨天”,成就了湖医的“今天”。
“讲好湖医故事”。作为学校发展近五十年来的亲历者、见证者、奋斗者,深感湖医的“今天”来之不易,几经搬迁,一脉相承;几度更名,弦歌庚续;用故事的方式,去回首学校发展的艰难岁月,追寻学校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足迹,重现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爱校情景,重温那早已沉静的历史片断,重振那艰苦创业,不断攀登的精神,义不容辞。
(一)搬迁中的故事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人如此,单位依然,艰难的创业,铸就了湖医坚强的性格;奋斗的精神,传承了湖医的血脉灵魂。在创业路上,一个具体的行动,往往比一打纲领还重要。
--------搬迁,赢得发展空间
七十年代在黔阳卫校毕业的老校友聚会返校,总想去原老校址看一看,因为那里有他们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,有他们成长的青春足迹……,其实那里已面目全非,已没有了昨日的校园印迹,被一座座商住楼占据,但沉淀在那块土地上的诸多往事却难以忘怀,尤其从安江搬迁怀化过程中发生的那些人和事,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、齐心协力克服困难,不讲价钱、不计报酬共渡难关的精神,却依然熠熠生辉,是一笔永不退色的宝贵财富。
1982年初,学校开始了零星搬迁怀化的工作,但运输工具是一辆2.5吨的小嗄斯货车和一辆破旧的救护车,每日往返安江与怀化。当时怀化教学基地只有护士24班与大专4班两个班在进行临床教学,加上教职工十来个人,我是最年轻的且负责学生日常管理,自然组织织学生卸车的任务就落到了我身上,虽然每天只有二三车,但一回想起组织学生卸车的场景,真是难忘,且感人至深,若车到正赶上学生吃饭,一声招呼,学生会立马放下手中碗筷,二话不说,赶去卸车;有时碰巧上课,也先卸车再去上课;若碰上学生休息,也从不耽搁,总之,车不能等,卸完必须立马赶回安江装载,这样坚持了近一年。有时实验室物品易碎,必须小心翼翼;有些则很笨重,必须几人合力,抬到三、四、五楼,就这样肩扛手抬,硬生生的把安江搬过来的物资,各归其位,放到了应该放的地方。很多时候,大专4班同学去医院见习未回,全靠护24班的小女生来完成卸、搬的任务,但从没听到她们发一句牢骚,讲一句怪话,也从不叫苦喊累。什么叫“人心齐,泰山移”,什么叫“爱校如家”,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诠释。在学校最艰难的搬迁时期,有那么多学生与学校齐心协力,共同奋斗,立下的汗马功劳,历史应当记住他们!学校不应忘记他们!此事已过40年,每每想起,总是会对那些学生油然生敬,多么纯朴又多么可爱的学生。
正是搬迁怀化,学校才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(二)“沙漠中的一块绿洲”的故事
忆及当年迎评,就是一曲同心同德的争气歌,一幅热情激荡的创业画,一首爱校如家的动地诗。使得评估专家不得不由衷赞誉:“来到怀化卫校,仿佛看到了沙漠中的一块绿洲”。真是“风景这边独好”,团结一心的精神,爱校如家的情怀,齐心协力的气魄,校风校纪的纯正,师生关系的和谐,执教从严的传承,人文校园的安祥,努力学习的氛囲,一浱生机盎然的景象,总不令人神往。
------晋级(省重点中专),奠定升专基石
“来到怀化卫校,我们仿佛看到了沙漠中的一块绿洲。”这是当时卫生厅带队专家组来校评估的一位负责人,在1992年学校元旦晚会致词中说的两句话,30年来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直难以忘记。这个评价何来?
1991年12月,省卫生厅组织专家来校对为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估,那几天天气异常寒冷,皑皑白雪铺滿校园,呼呼北风穿梭校内,不仅很不方便行走,也给保持正常的教学、生活秩序也带来一定困难,但全校学生迎评热情高涨,爱校激情迸发,以最佳的言行自律,最好的精神面貌,最深的爱校情感,最优的校园风气展现在专家组面前,检查内务,干净清洁,整齐划一;检查上课,聚精会神,互动有序;检查自习,安静无声,专注学习;开座谈会,气氛活跃,爱校益于言表;同时,各班自觉组织清扫道路积雪与卫生死角,体现出优良的校风校纪,以致于评估专家组雷组长私下与我说:“评估其实就是来挑毛病的,写好评估材料不难,也易造假,但我检查你们的学生上课、自习,这么冷的天,没发现一个跺脚的,这假不了,是你们对学生训练有素!”他讲这话时,很是敬佩,其实这就是爱校精神迸发的能量,言行有高度一致的表现。为了寻找“毛病”,有专家甚至凌晨三、四点,不打招呼来查学生就寝情况,看有无“外宿”现象,结果,在反馈意见时,只提出存在“学生睡觉后衣服摆放不整齐”的问题,我当时的真切感受就是学生“太争气”了。
更令专家组感动和兴奋的是:在大雪纷飞的1992年元旦的清晨,护44班全体同学自发组织,冒着剌骨的寒风,来到当时专家组驻地---507招待所,列队站在窗前小坪,手捧鲜花,静候专家们起床,带去怀化卫校学子的新年问候。当晨光初现,她们轻轻唱起《老师窗前的一盆米蓝》的歌曲,唤睡了睡梦中专家,专家们起床后,他们齐声问好、拜年,送上鲜花。当天上午,专家组雷组长跟我说:“今天清晨,我们还没有起床,穾然窗外传来一阵阵歌声,我赶忙起来一看,发现雪地里整整齐齐站着一群女孩子,身上落滿了雪花,我问了说是你们的学生,来给我们拜年问好,我赶紧把其他专家叫了起来,接受她们的新年问候。”他接着问:“是你安排的吗?”我说:“不是!是她们自发组织的,但我事先知道这件事。”雷组长接话:“那你的学生太可爱了!太可爱了!”其实,不止可爱,而且可敬!更是精神可贵!没有源自内心的爱校精神,就不会有那么充满感染力的举动!没有上下团结,凝心聚力的精神,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带给评估专家组的感动,更不会赢得“看到了沙漠中的一块绿洲”的崇高赞誉。此情此景,三十年过去,还了然心中,难以忘却,尽管只是近百年学校发展史的一个历史片段,但仍映证了学子们对母校的一份赤子之情,一种尽心尽力的贡献。
正是师生的共同努力,在全省15所卫校的评估竞争中,我校拔得头筹,名列全省卫校第一。在接下来1992年省计委、省教育厅组织的考评复查验收中,我校乘胜前进,再次名列全省卫校第一名,省厅确定我校办学水平达到A级标准,1994年省政府下文批准我校为省重点“普通中专学校”。这不仅为“升专”奠定了坚实基础,学校也藉此向着新的高一级目标迈进!
(三)围巾的故事
一滴水,能反映太阳的光辉。一条围巾,也可承载精神的光亮与学子的情怀。
-----升专,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,象征着学校上了新的台阶。
经过全校师生多年锲而不舍的奋发努力,在办学水平达到A级的基础上,学校开始积极筹办医专,但均失利,仍矢志不渝,努力争取。一次机缘,教育厅再次将学校纳入升格规划,学校发展再次迎来转机。为迎评,学校进行了全面动员,深入地思想发动,师生鼓足了劲,做了充足的准备,学生的爱校意识充分迸发,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,可以说师生员工充满期盼,按照评估指标的要求,层层落实,责任到人,甚至校长的汇报报告,都事前排练几次,时间上卡死;对学生参加座谈会,从礼节到答问,反映意见要把握的分寸,看问题的角度等,都明确要求,进行模拟,可以说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,全校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,等待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到来。
1999年11月20日,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,来到学校实地考察评审,学校团委成立的首支学生管乐队派上了大用场,以整齐的服装,良好的状态在火车站站台迎接评审专家,伴随火车徐徐进站,迎宾曲奏起,那动人的旋律、奔放的鼓点,热情的洋溢,热闹的场景,充分展示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,真令人心旷神怡,给初到怀化的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学子们都在思考如何为学校升格贡献一份力量,学生会女工部提出,要给来校专家、领导送一条她们亲手编织的围巾,作为礼物以体现医学生的心灵手巧,表达她们的深情厚意,经同意后,她们即到中心市场购买毛线,后去商店寻问围巾编织的长、宽规格,再找会织围巾的女同学加班加点,终于赶在专家离校时织成了,并绣上“怀化卫校全体学生赠”字样,可以说,她们把爱校深情、对学校“升专”的期待、对评估专家的敬爱织进了围巾里,以小而见大,也把学生的纯朴、可爱、精神体现在了围巾上。当五位专家上车离校前刻,听说学生要为他们献上一条亲手编织的围巾作为礼物相送时,专家们会心地笑了,欣然乐意,并井然列队一列,女生们依次上前象献哈达一样把围巾围在了专家脖子上,有的专家甚至哈哈大笑起来,相信他们的内心高兴极了,有些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。在一些人的眼里,也许这只是“花絮”,但我认为却是凝固的精神,沉淀的文化,因小而见大,画龙点晴,为学校“升专”添上了精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