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,湖南积极响应,湘军自11月20日至11月25日先后组织约8000湘中健儿赴鄂作战,湘军子弟在前线奋力拼搏、风餐露宿、忍饥战斗,死伤甚众,但军中缺医少药,无健全的医疗设备,为实施战地救护,颜福庆等人组建"红十字会",目的是以"为战时救济人民及伤兵的预备"。
辛亥革命成功,受伤士兵纷纷回湘,红十字会创立了伤兵医院即红十字会临时医院,救护伤兵。
医院同时办有看护教练所,招收男生学习护病及助理事宜,由护士盖仪贞主持,学习四年毕业。
1911年湖南红十字会向上海红十字总会申报,红十字总会复电承认湖南红十字会分会,于1911年10月正式成立湖南红十字会分会,会址设干都街西北侧东芝巷(东支街)原学什馆旧址。
湖南红十字会会长为颜福庆(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,长沙雅礼医院医师,上海人,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)

红十字会副会长孟良佐(圣公会牧师、美国人),曹典球(前实业学堂监督、善化人(现五一路以南的长沙区域)、曾任湖南大学校长、1949年后任湖南文史馆副馆长)
书记为李尔达(雅礼医院医士、美国人),聂其混(曾国藩外孙、衡山人)。
会计为倪维廉(信义会医士,挪威人),朱恩绂(乾益升栈栈主、长沙人)。

红十字会临时医院是因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而起,它的创立得到了湖南省军政府及中外各慈善家的捐助,南北议和,战事已停,伤兵痊愈,但附近病民求诊日益增多,遂按照各国红十字会办法,湖南军政府以省城东茅巷行台让给红十字会医院,于1912年5月建成了永久医院,专治天灾疗疫及贫苦无告之人。
1912年5月1日下午2时,在东茅巷开大会,重新选举医院新董事,并依照雅礼医院章程制定新章。
规定每人收号费50文,药费另付;住院者每天伙食钱200文;贫穷无力医治者送诊施药,重病者住院免费。
这就启动长沙红十字会医院(现湖南省人民医院)的未来。

长沙红十字会医院教练所旧址
红十字会医院附设看护教练所,训练医事助理人员,开湖南传习新医之先河,1912~1924的12年期间,只招收3个班,前后毕业学生15名,训练方针是重质不重量。
其中最著名毕业学生有美籍华人,著名的细菌学家、病毒学家,毛泽东主席的同学兼好友,美国前总统(老)布什的朋友李振翩教授,李振翩1918年考入护病三班,1921年毕业。
李振翩教授在校期间积极探索医学奥秘,1919年积极参与反封建反军阀活动和毛泽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加入了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,积极参与新民学会和有关活动;参加了毛泽东为团长的“驱张请愿团”赴京请愿,在这次运动中李振翩上下串连,左右呼应,十分活跃,由于他们的"过激行为",险遭反动军阀杀害。

李振翩教授工作照
李振翩献身医学、济世救民、成为誉满全球的细菌学家和病毒学家。他研究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病毒,并同谢菲尔一道研制出防止小儿麻痹症的“李氏一里弗斯"病毒疫苗培养法成功,并在全世界推广,有效地控制了小儿麻痹症的发生与流行,这是他对医学界和人类健康作出的重大贡献。
1973年8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的书房里,亲切地接见分别了五十年不见的老朋友李振翩,亲切地缅怀往事,坦诚地交换了中美关系发展意见,老朋友感情深厚,毛泽东主席逝世后,他沉痛地写到“仰望巨星今不见,长使世人泪满襟,愿化悲痛为力量,加紧服务为人民。

李振翩教授
李振翩先后三次回国,将精力放在两件大事上:第一是增进中美医学科学的交流。第二件事是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。

李振翩教授接受毛主席接见
红十字会医院医护人员及看护生等医助人员,勇于参与战地救援和疗疫防治,1917年南北战役,红十字会分设五区妇孺救济所,疵护兵灾者达六千人。
1918年1月派人赴新墙、乌江桥等处救护掩埋。

办院至1924年,红十字会医院由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拨款,湖南慈善事业产款委员会出资,将"中国红十字会医院”改组为“仁术医院"并附设"仁术护病学校“(现湖南医药学院),至此开辟了医院学校治病救人、教书育人的新篇章。
毕业学生有
第一班:廖顺生、陈冬生、余绍岳、黄德海
第二班:唐之湘、黄荣生、黎尚稷
第三班:李振翩、谭宗道、张武、俞廷健、张葆初、李宗禄、柳越生、方德培

资料图片来源:
1、湖南仁术医院政务概要
2、湖南红十字会钩沉
3、李振翩百科资料